在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,几乎都可广泛应用人工自动化技术,像是专家系统可以用于工程设计、工艺过程设计、生产调度,以及故障诊断等技术;亦可将神经网路和模糊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,应用于产品配方、生产调度等流程,实现制程自动化化。
整合平台及软硬体的共同发展,让系统整合制造更加完整;让工厂精确地管理原料、制程及产品,不但能够因此降低成本,此外亦能提升效率。制造的自动化化,让制程更加精确,亦确立了工厂自动化的新型态,向“自动化工厂”迈进。
近年来,制造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,消费者的胃口瞬息万变,造成产品生命週期愈来愈短,客制化产品日趋多样,制造成本亦跟着难以控制;此外,更加复杂的其他因素变项,使得厂商必须随时面对不稳定的订单、少量多样的生产、生产良率的控制,以及备料库存压力等相关问题,从中寻求一个能够同时提升生产力及竞争力的关键策略,成为厂商有志一同的关切方向。
“自动化工厂”的发展,为厂商提出了新的方向。包括清楚掌握产销流程、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、减少生产线上人工的干预、即时正确地采集生产线数据,以及合理的生产计画编排与生产进度等,都是业者提升竞争力及生产力所必须掌握的关键项目。
环顾工厂制造的发展历程,早期主要是让“人”来照顾机台;在自动化导入后,虽然建立大量标准化规则,并透过程式系统加以控制加工生产,但仍然需要“人”监视机台,制程资讯亦需要透过人工抄写,统计资讯内容亦不甚完整。
一直到整合平台、软体、硬体及机台的共同发展,逐渐形成“自动化工厂”概念,才使得厂商从单纯的制造业,成为“服务型”的创新产业。
自动化工厂技术来自人工自动化研究
制造领域的自动化,源自于“人工自动化”的研究。自1980年代起,人工自动化被引进制造领域,制造业各种自动化化的机械,如:冲压机械手,冲床机械手,数控车床机器人等。制程以及系统等技术兴起,自动化制造技术尤其更加多元;此外,近年来包括系统平台、软体技术、感测系统及网际通讯等技术的突飞勐进,让自动化制造系统更加强大,甚至能跨越地域限制的远端控制,都是自动化工厂的技术展现。
不可讳言,制造的全程中实现“完全的”自动化化,虽然并非完全做不到的事情,但现在的技术的确有些难度,只能期待遥远的将来。但这类早期用于高科技的自动化制程技术,是否可以用于传统产业的发展,这个传统以来多是劳力密集化的产业,是否也可以透过相关技术来完成“制造自动化化”,乃至于自动化工厂
回顾过去的制造系统演变,不难发现是需求的改变及新技术的引进,成为改变制造系统型态的主要驱动力。1970年代之前盛行“专用制造系统”,强调快速有效率生产单一产品,以满足市场的需求;但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,产品的生命週期随之缩短,传统的专业制造系统无法满足市场改变的脚步,于是在1980年代衍生出可程式化及多功能的“弹性制造系统”作为替代,使产品型态改变时,控制者仍可透过程式化介面,调整系统的功能。
在1980至1990年代,制造系统建构的重点,从快速制造转换为“提升品质”及“降低成本”,这类思考也导致后来“精实制造”及“敏捷制造”蔚为主流;前者指制造活动所需资源减低,后者更进一步将企业组织与产品型态变动融为一体。1983年,人工自动化被带入製造业,成为工厂自动化的起源,至此之后制造系统自动化的脚步,就一直没有断过。
自动化制造的目标,简单来说,即是将人工自动化融入制造过程的所有环节中,系统直接可以自动监测生产线运作过程,亦可自动调整、自动组织,甚至“最佳化”在制程中整合设计、加工、控制及管理等过程,以适应外界或内部的变化环境。
“制造自动化”之所以蔚为风潮,主要的原因在于原物料价格飞涨,但产品的价格却因为竞争激烈价格未跟着上扬,厂商必须设法吸纳因原物料上涨所增加的成本负担;因此,让工厂精确控制原料、制程及产品,不但能够因此降低成本,此外亦能提升效能,制造的「自动化」便成为工厂自动化的当务之急。
另外,制造的自动化亦是因应产能效率,以及人力成本等问题的解决方桉。早期的台湾制造商,面对逐渐高昂的人力成本,多以转向人力成本较低的大陆做为生产制造基地;但在近年来,随着大陆经济转型,人力成本也成为下一阶段的新负担。在大陆的厂商必须重新佈局设点,或转向内地,或出走他国,而仍留在台湾的制造业厂商,也同时再次面临着人口结构的改变。
除了基层劳动力外,技术劳工的短缺也是相同的困境;不论任何地区,均促使产业界对生产自动化与自动化的更高度期盼。
因人力成本所衍生出的“自动化制造”,指的是透过自动化机器与人所共同组成的“人机一体化”系统,制造系统在制程中,协助“人”进行分析、推理、判断、构思及决策等活动,通过人与自动化机器的合作,系统的功能再次延伸,取代人类在製造过程中原有的部份劳动与脑力,如此一来,“自动化制造”再次更新了制造自动化概念。
目前来看,“自动化工厂”概念仍众说纷纭,如果就业界的产品布局来看,仍可归纳出一个共通定义,新概念工厂“自动化”,主要可以包含“制程管控可视化”、“系统监管全方位”及“制造绿色化”三层面。
从“制程管控可视化”来看,由于自动化工厂高度的整合性,在产品制程上,包括原料管控及流程,均可直接即时展示于控制者眼前,让控制者得以全盘掌握制程的现况,同时系统机具的现况亦可即时掌握,让控制者得以进行在控管制程的同时,减少因系统故障造成偏差。
此外,制程中的相关数据均可保留在资料库中,让管理者得以有完整资讯进行后续规划,也可以依生产线系统的现况规划机具的维护;也因为资讯的整合,以之建立产品製造的“自动化组合”。
“系统监管全方位”部份,由于自动化制造的设备,必须具有感知能力,以感测器做连结,系统可进行识别、分析、推理、决策、以及控制功能;这类制造装备,可以说是先进制造技术、资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深度结合。
当然此类系统,绝不仅只是在工厂内安装一个软体系统而已,主要是透过系统平台「累积知识」的能力,来建立设备资讯及反馈的资料库。这不但可掌握产品完成之时程,亦可提供更进一步服务,从订单开始,到产品制造完成、入库的生产制程资讯,都可在资料库中一目了然;此外,在遇到制程异常的状况,控制者亦可更为迅速反应,以促进更有效的工厂运转与生产。
在“制造绿色化”方面,除了在制造上利用环保材料、留意污染等问题,并与上下游厂商间,从资源、材料、设计、製造、废弃物回收到再利用处理,以形成绿色产品生命週期管理的循环,更可透过绿色ICT的加值应用,延伸至绿色供应链的协同管理、绿色制程管理与自动化环境监控等,协助上下游厂商与客户之间共同创造符合环保的绿色产品。
自动化工厂早期多注重在“制程”的自动化,这主要是来自于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;透过电脑平台系统,直接监控机台及生产线,适合应用在较为精密的产业上;此外像是冲压工程,多需要劳动力强的工作环境工作,就需要用到冲压机器人,因此使用机器人乃至于“自动化制造”成为这类厂商的最佳选择。
因此,从系统架构来看,自动化制造可以将整个系统分为“全方位制造系统”、“可重组自动化系统”以及“自动化化维护系统”三个组合。特征可将自动化制造系统大致归纳下列五项:
一、系统具有自主能力:可采集与理解外界及自身的资讯,并以之分析判及规划自身行为。
二、整体可视技术的实践:结合讯号处理、推理预测、彷真及多媒体技术,将实境扩增展示现实生活中的设计与制造过程。
三、协调、重组及扩充特性:系统中各组承担为可依据工作任务,自行组成最佳系统结构。
四、自我学习及维护能力:透过系统自我学习功能,在制造过程中落实资料库补充、更新,及自动执行故障诊断,并具备对故障排除与维护,或通知对的系统执行的能力。
五、人机共存的系统:人机之间具备互相协调合作关係,各自在不同层次之间相辅相成。
从自动化制造到自动化工厂,基本上系统的发展均依照这五项特征为基础,作为后续变化的支撑,而这些特征,也成为工厂自动化的重要特色重点。
嵩祥机械致力于质量及服务为先的方针,以优秀的服务赢得客户满意的原则,从设备生产的关关检验到设备出厂后的密切关注、回访,设备到达安装地后,由我公司专业售后工作人员进行安装调试,对实际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。在产品的有效使用年限内全程跟踪式管理服务,如有需要前来咨询。